半导体行业再爆大新闻——Intel(英特尔)宣布以33亿美元向私募股权公司Silver Lake资本财团出售旗下FPGA(现场可编程门阵列)芯片子公司Altera 51%的股权牛领策略,交易完成后,Altera将独立运营,并计划于2026年IPO上市
这一消息看似平常,但背后却藏着Intel十年来最惨痛的商业败局之一:2015年,Intel曾以167亿美元天价收购Altera,成为当时科技行业最大并购案之一,而如今仅以33亿美元出售51%股权,相当于整体估值仅约65亿美元,较收购价缩水超100亿美元!

更讽刺的是,Altera曾是全球第一大FPGA芯片厂商,也是Intel代工业务的重要客户。当年Intel收购它的核心目的,是希望借助FPGA技术强化自身在数据中心和AI计算市场的竞争力(FPGA可灵活适配不同计算任务,理论上能与CPU协同提升AI算力)。但现实很残酷——FPGA并未如预期般在AI浪潮中爆发,而Intel自身在先进制程、AI芯片等关键战场节节败退,最终只能忍痛割爱,将这个“包袱”甩给资本财团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非Intel第一次“拆分求生”。此前,其自动驾驶芯片业务Mobileye也以类似方式独立运营并上市(尽管市值较巅峰期大幅缩水)。如今的Intel,似乎正用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方式,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。
Intel的“收购灾难史”:从McAfee到Altera,豪赌为何总翻车?
Altera的悲剧并非孤例。回看过去十几年,Intel在资本市场上可谓“买买买”不断,但多数收购最终都成了“负资产”:
77亿美元收购McAfee(2010年)
彼时网络安全需求崛起,Intel豪掷近80亿美元买下安全软件巨头McAfee,希望将安全技术融入芯片。但最终,McAfee与Intel主业协同困难,业绩持续低迷,Intel后来不得不分拆其部分业务,剩余股权价值缩水至不足当初的1/3。
167亿美元收购Altera(2015年)
如前所述,本想借FPGA押注AI和数据中心,却因技术路线偏差+市场需求不及预期,最终沦为“烫手山芋”。
其他小规模收购(如AI初创公司Habana Labs等)
即便在AI风口期,Intel虽收购了以色列AI芯片公司Habana Labs(20亿美元)牛领策略,但未能有效整合资源,市场份额被英伟达、AMD等对手远远甩开。
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残酷事实:Intel的收购逻辑常基于“补短板”或“追热点”,却缺乏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判断和后续整合能力。更致命的是,每一次失败收购都消耗了大量现金和战略资源,进一步拖累了其在核心业务(如CPU、先进制程)上的投入。
深层次崩塌:为何从“芯片之王”走到今天?
Altera的出售只是Intel困境的冰山一角。这家曾统治PC时代、坐拥全球CPU市场80%份额的“芯片之王”,如今不仅丢掉了移动端(智能手机芯片几乎为零)、AI算力(英伟达GPU垄断市场)、先进制程(台积电3nm/5nm遥遥领先),甚至连最核心的PC CPU市场也被AMD步步蚕食(份额一度跌破70%)。
1. 战略失误:错过移动互联网,放弃GPU/AI先机移动互联网时代(2010年后)
当智能手机爆发时,Intel执着于高功耗的x86架构芯片,拒绝为苹果iPhone提供处理器(最终订单落入ARM阵营的高通、联发科手中),眼睁睁看着移动芯片市场被ARM生态垄断。
GPU与AI计算(2015年后)
当AI训练依赖GPU的趋势明朗化时,Intel仍押注CPU+FPGA的“保守路线”,未能及时推出有竞争力的AI专用芯片(如英伟达的CUDA生态+GPU组合)。即便后来收购Habana Labs试图追赶,却因内部研发效率低下、生态建设缓慢,最终不了了之。
2. 主阵地失守:CPU霸权被AMD蚕食,制程落后一代以上PC CPU市场
曾经“Intel Inside”是品质象征,但近年来AMD凭借Zen架构翻身,其Ryzen系列处理器在性能、性价比上全面超越Intel,市场份额从不足20%飙升至近30%(部分季度甚至更高)。
先进制程竞赛牛领策略
Intel曾是半导体制造工艺的领军者(10nm、7nm曾领先),但近年来因研发受阻、量产延期,制程进度大幅落后——台积电已量产3nm并推进2nm,而Intel的“18A(相当于2nm)”直到2025年才计划量产,且良率、客户订单仍存疑。更尴尬的是,连自家高端处理器(如服务器芯片)都开始委托台积电代工。
管理与文化:无能的董事会+腐朽的制度
Intel的衰落绝非单纯的技术问题,更深层的病灶在于公司治理失效:
董事会决策短视
过去十年,Intel董事会多次更换CEO(如科再奇因丑闻下台、司睿博被批“财务导向”),战略摇摆不定——时而押注存储芯片(如收购美光失败),时而聚焦代工业务(IDM 2.0战略),却始终未能聚焦核心优势。
官僚文化窒息创新
据内部员工透露,Intel的研发流程冗长、跨部门协作低效,“PPT文化”盛行(高层更关注短期财报而非长期技术突破)。相比之下,英伟达、AMD等竞争对手以灵活的团队协作和快速迭代著称。
创始人基因消失
早年Intel由摩尔(摩尔定律提出者)、格鲁夫(铁腕管理者)等传奇人物带领,如今管理层缺乏技术远见和变革魄力,面对危机时反应迟缓(如应对AI浪潮时动作慢了至少3年)。
未来:拆分自救能否拯救英特尔?
目前,Intel正试图通过一系列激进改革自救:
重启代工业务(IDM 2.0)
投资数百亿美元建晶圆厂,承接外部订单(如为AWS、高通等代工),但面临台积电、三星的激烈竞争,短期内难见成效。
聚焦核心业务
剥离非盈利资产(如出售Altera、计划出售蜂窝调制解调器业务),集中资源攻坚高性能CPU和AI芯片。
Pat Gelsinger的“复兴计划”
新任CEO帕特·基辛格(曾主导Intel酷睿架构)上任后提出“四年五制程”目标,但截至目前,其承诺的18A/20A制程仍未大规模落地,市场信心不足。
然而,这些努力能否扭转颓势仍是未知数。毕竟,在半导体这个“赢者通吃”的行业,一旦在关键技术(如先进制程、AI算力)上掉队,追赶的难度呈指数级上升。如今的Intel,更像一位试图靠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维持体面的没落贵族——除非能彻底重构企业文化、重塑技术领导力,否则“芯片之王”的王冠,或许真的要易主了。
从167亿美元收购Altera到如今33亿美元亏本甩卖,从PC时代的绝对霸主到AI、移动端的边缘玩家,Intel的兴衰史堪称科技行业的经典案例。它提醒我们:没有永远的王者,只有持续的创新。当一家企业沉迷于过去的辉煌、忽视技术变革的浪潮时,再庞大的商业帝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崩塌。Intel的未来会怎样?时间会给出答案,但至少此刻,它的“自救之路”,依然布满荆棘。
报名

注:本次研讨会席位有限,因此暂停对院校学生开放报名,望理解。
一对一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